2022-01-28 15:21:27 保山华图考试网 http://baoshan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云南华图
6 、(单选题)丙地为甲、乙两地之间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测速点,其与甲地之间的距离是与乙地之间距离的一半,A、B两车分别从甲地和乙地同时出发匀速相向而行,第一次迎面相遇的位置距离丙地500米,两车到达对方出发地后立刻原路返回,第二次两车相遇也为迎面相遇,问第二次相遇的位置一定:
A.距离甲地1500米
B.距离乙地1500米
C.距离丙地1500米
D.距离乙、丙中点1500米
正确答案:B
解析
第一步,本题考查行程问题。
第二步,设甲丙的距离为x米,那么乙丙的距离为2x米,第二次仍为迎面相遇,故两车速度比不能超过2∶1,那么第一次相遇A车走了(x+500)米,B车走了(2x-500)米,根据两端出发多次相遇问题公式,第二次相遇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的3倍,故第二次相遇时A车共走了3×(x+500)=3x+1500(米),3x是甲乙的全程,故A车走了从甲到乙的全程后又走了1500米,即距离乙地1500米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7 、(单选题)智慧是哲人对世道人生、天地宇宙的独见独闻或先知先觉,它注定不是________的市井常识,也不是循规蹈矩的老生常谈。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。哲学的进步实则是哲人学术与智慧的不断________。
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司空见惯兼收并蓄
B.人云亦云推陈出新
C.妇孺皆知精益求精
D.拾人牙慧融会贯通
正确答案:B
解析
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。此处要填的成语需要修饰“市井常识”。A项“司空见惯”指某事常见,不足为奇,常搭配“事情”,不符合语境,排除A项。D项“拾人牙慧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,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,不符合语境,排除D项。
第二步,分析第二空。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意思是周虽然是旧的邦国,但其使命在革新,故此处填入“推陈出新”最恰当,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,取其精华,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。C项“精益求精”比喻已经很好了,还要求更好,无法对应文中的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排除C项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拓展
人云亦云:指没有主见,只会随声附和。妇孺皆知:指众所周知。兼收并蓄:把不同内容、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,保存起来。融会贯通: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,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。
8 、(单选题)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里有________的阐释: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。此后时空流转,纵使百转千回,讨生活也好、讨理想也罢,走出去的中国人,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过年回家,大概是三件事:一是省亲,________思念之苦;二是乡愁,归于故土之亲;三是仪式,________精神传承。
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:
A.恰如其分消除感悟
B.一针见血慰藉濡染
C.高屋建瓴抚平感服
D.鞭辟入里解除渲染
正确答案:B
解析
第一步,分析第一空。该空所填词语修饰费孝通先生的阐释,要表达的是阐释“清晰透彻”,因为后文透彻明确地点破了中国乡村秩序的本质。A项“恰如其分”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,侧重“合适”;C项“高屋建瓴”比喻居高临下,不可阻遏的形势,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,了解透彻,有全局性思维,该词侧重于“全局性”。二者均无法体现“透彻”,不符合语境,排除A项和C项。B项“一针见血”比喻说话直截了当,切中要害;D项“鞭辟入里”形容做学问切实,也形容分析透彻,切中要害。二者均符合文意。
第二步,分析第三空。该空所填词语搭配“精神传承”。B项“濡染”指沾染,受熏陶,通过仪式的举办让后人感受精神的传承,符合文意。D项“渲染”原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,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,以加强艺术效果,也可以比喻夸大的形容或烘托之意,语义不符合语境,排除D项。答案锁定B选项。
第三步,验证第二空。“慰藉”指安慰,抚慰,“慰藉思念之苦”搭配合适且符合文意。
因此,选择B选项。
拓展
消除:使不存在。抚平:抚摸使(心情)平和。解除:解决、消除,一般指去除某种状态或者从某种情绪之中退出。感悟: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,是一种心理上的妙觉。感服:①谓使人感动而悦服;②感动佩服。
9 、(单选题)下列名言与其作者对应正确的是:
A.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——屈原
B.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——杜甫
C.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——李商隐
D.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——华罗庚
正确答案:D
解析
第一步,本题考查古诗词。
第二步,“勤能补拙是良训,一分辛苦一分才”出自华罗庚。华罗庚,数学家,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“华氏定理”“华氏不等式”“华—王方法”等。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:《堆垒素数论》《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》《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》《数论导引》《典型群》(与万哲先合著)《从单位圆谈起》《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》(与王元合著)《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》(与他人合著)《优选学》及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》
因此,选择D选项。
拓展
A项: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《无题》,作者不是屈原。李商隐,字义山,号玉溪生,晚唐著名诗人,和杜牧合称“小李杜”,与李贺、李白合称“三李”,与温庭筠合称为“温李”,其代表作还有《锦瑟》《夜雨寄北》等。
B项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作者不是杜甫。李白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为“李杜”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其代表作还有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等。
C项: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出自屈原的代表作《离骚》。作者不是李商隐。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、政治家。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。屈原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,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,其代表作还有《九歌》《九章》等。
10 、(单选题)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,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:
A.起源于唐太宗时期,成熟于唐玄宗时期
B.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,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
C.“三元及第”是指接连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
D.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,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
正确答案:C
解析
第一步,本题考查科举制度。
第二步,科举制度称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、会元、状元,合称“三元”。接连在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,称“三元及第”。
因此,选择C选项。
拓展
A项: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,正式设立进士科,科举制正式创立,起源于唐太宗时期的说法错误;一种说法认为科举制度成熟于唐宋时期,另一种说法认为科举制度经历了唐朝的完备、宋朝的改革、元朝的中落最后成熟于明清时期,但不论哪种说法,将科举制度成熟时期认定为唐玄宗时期均不正确。
B项:武则天时增设武举,并设立殿试;北宋对于科举制进一步发展,采用“糊名法”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。宋朝增设武举的说法不正确。
D项: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包括废除八股文,改试策论、创设京师大学堂等内容,但是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度,一直到1905年,清末新政才宣布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。
省考hot资料 | 省考备考资料 |
2022省考寒假作业(行测+申论+时政)(¥1) | 云南省公务员考试用书(¥39起) |
2022云南省考敲重点大礼包(¥1起) | [省考六轮模考卷]答题纸+解析课程+彩印全解手册(¥19.9起) |
点击购买省考蜕变计划(¥0.66) | [2022公考学霸套装11本]行测+臻题(¥149) |
【云南】2022年时政周播50讲版(¥9) | 公务员考试必刷10000题22本(¥209) |
云南省考党史备考礼包(¥0) | 2022年云南公务员笔试系统提升班(课程+图书)(¥680) |
【党史党务】学党务、知党史、助上岸(¥0) | 公考考点速记口袋书10本行测各模块+申论热点(团¥39) |
特惠申论字帖十五天练好字(团¥9.9) | (课程+图书)彩云公考(¥19) |